除登月探火,中国宇宙梦还包括地外生命探寻等多项突破

admin 阅读:52 2024-10-16 06:23:18 评论:0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出征太空。21年后的同一天,我国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包括: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同时,《规划》提出到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将分“三步走”:到2027年,我国空间科学进入第一方阵;到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到2050年,在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从1958年决定研制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再到今天发布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中国人还有哪些宇宙梦想?登月和探火有何计划?10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地外生命探寻等5大主题有望取得突破《规划》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具体包括:“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优先发展方向是空间引力波探测。“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规划》明确了到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将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到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9月28日,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 新华社发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根据官方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空间科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1958年决定研制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我国空间科学的起点。21世纪初,我国成功实施由“探测一号”“探测二号”组成的“双星计划”,这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空间科学卫星系列,“悟空”“墨子”“慧眼”“夸父一号”等陆续升空;与此同时,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月球与行星探测也不断推进,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快车道”。回顾这段历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用“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来形容。王赤介绍,在上述任务推动下,我国空间科学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目前,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将利用首次载人登月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介绍了深空探测领域的下一步计划。在月球探测方面,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要对月球的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在行星探测方面,杨小宇介绍,未来会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天问二号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研究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对火星的环境进行探测。天问四号将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关于登月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下一步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已经初步规划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国际月球科研站正处论证阶段据介绍,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杨小宇介绍,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正处在可行性研究论证的阶段,准备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第一阶段就是基本型阶段,首先要建设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具备开展常态化科学实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第二阶段是拓展型阶段,要建设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稳定运行的大型月基科研平台,具备全月面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技术验证能力。杨小宇表示,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愿意参与这一计划。目前,已经和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将与合作伙伴在总体任务联合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联合设计、项目技术合作、总体任务规划实施以及科学数据共享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1935.3克月背样品,杨小宇表示,目前,初步的物理、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测已经完成,发现了大量信息,比如,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信息、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来自其他区域的非玄武岩物质等。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的月球样品分发政策,开展后续研究工作。追问:我们距离世界航天强国还有多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是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必须补齐的短板。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空间科学卫星的数量还比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丁赤飚说。他表示,我国发布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回应:未授权情况下,中方没有也不会利用国际合作进行数据收集发布会上,路透社记者提问称,中国一直在为发展中国家建造卫星、卫星组装厂、望远镜等设备和基础设施。最近,美国官员称,这种项目对其他国家构成安全风险,原因是中国会从这些设备中获取数据来增强其监视空间的能力或者扩大监视范围。“我想首先澄清的是,在没有经过合作方授权的情况下,中方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去从事您刚才所说的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些行为。”杨小宇现场回应。杨小宇表示,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合作过,也跟发达国家合作过,中国和巴西的资源卫星合作是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与法国的海洋星合作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他强调,从合作伊始,双方就以协议的方式,在双边文件中明确规定双方是否实施数据共享,也按照合作协议开展约定的数据共享。实际上,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国际气象组织等渠道,中国向合作伙伴开放共享这些数据。对于没有约定的数据共享,中国会严格遵守协议或者合同。对于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太空项目资金和技术援助的目的,杨小宇表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很多,对此,中国感同身受。空间技术对于克服这些生存和发展困境的作用是巨大的。“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杨小宇表示,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支持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公平进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权利,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跟全球合作伙伴广泛开展航天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技术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应用能力,助力他们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记者/姜慧梓编辑/张磊校对/刘越运营编辑/刘茜贤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dgghz.com.cn/baike/1045.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