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高金肖耿教授、本力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是“跨境双总部”构想试验田
admin
阅读:55
2024-10-30 18:25:32
评论:0
编者按 近几年,国际环境越发复杂,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时代周报与联合推出的深度访谈栏目《锐见》,围绕经济发展和个人关切,与学者对话,传达他们的理性和智慧之声。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迎来五周年。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用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硕果累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0.8万亿元,五年增长了3.2万亿元。目前,这种增长态势仍在持续。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中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2024年外需有望逐步复苏,港澳地区经济增长动能仍在加强,预计大湾区整体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定位,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国际金融枢纽和世界级科创枢纽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深高金”)肖耿教授、本力研究员及团队在长期研究和调研基础上,历时一年半完成的新著《金融何为:从大城市群到金融中心群》(下文简称《金融何为》),已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旨在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中心出发,在总结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特点、问题、前景,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化、分布式的“金融中心群”的独特优势。深高金研究团队针对双体系、双循环和“金融强国”的战略格局,提出了以“跨境双总部”的发展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进入提速换挡、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此外,肖耿教授和本力研究员指出,本书还提供了大湾区借助金融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一个路径,即“大城市群——金融中心群——世界级科创枢纽”。这对进一步优化湾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进金融开放与创新,为强化我国内外双循环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全新的政策思路。近日,针对“跨境双总部”的构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路径等相关问题,专访了肖耿教授和本力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对全球经济走向有直接影响:两位作者都于深高金就职,对粤港澳大湾区各主体间的互联互通颇有研究,团队为何在现在这个时点推出学术专著《金融何为》?肖耿:当前,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我们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战略,可被视作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动力源。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出发,金融在其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已有许多关于金融中心发展和城市群的研究,但鲜见把湾区、金融中心发展与创新枢纽放在一起的系统探索,尤其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我们团队在过去数年对大湾区持续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期望促进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与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之际,也期待我们的新书能为包括政策制定者、经济研究者、企业主、科技工作者、投资者、普通市民等在内的最广泛群体,提供一个观察和研判大湾区发展趋势的独特视角,并为其把握其中的发展机遇提供有益参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城市群、都市圈有什么区别?肖耿: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开放优势和国际亲和力。与其他国内城市群相比,大湾区拥有“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套法律体系、三个金融中心和四个核心城市”,这种特色正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特殊优势。尤其是香港,拥有内地最稀缺、最需要的一些市场经济基本要素,例如稳定的货币、世界级的资本市场、高质量及国际化的教育体系等。另一方面,大湾区体量适中,改革基础良好,且处在内外循环衔接带上,有利于兼容并包,开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各项探索。大湾区“9+2”城市的GDP总和约占我国GDP总值的10%,体量适中,且拥有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拥有良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十分适于探索一些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做法。粤港澳大湾区是“跨境双总部”构想的试验田:对大湾区城市群、金融中心群的集聚效应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位作者提出促进要素自由流通的“跨境双总部”构想目前面临哪些机遇?还存在哪些问题?本力:“跨境双总部”构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深高金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教授在本书推荐序中指出的,“城市群和创新战略的关键是要素自由流通”。同时,大湾区在金融与科创的相互促进上,依旧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也是未来大湾区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我们所提出的“跨境双总部”构想,正是促进大湾区金融、科创协调从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想和探索。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发挥香港得天独厚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系统全面提升大湾区“9+2”城市金融支持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目前大湾区浓郁的创新创业气氛,热火朝天的企业出海浪潮,都是“跨境双总部”构想的宝贵试验田。我们的构想是为了解决现实阻碍而存在,力图从宏观上解决大湾区内外循环有效衔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流通不充分等问题;从微观上解决企业创新发展及融入新的全球化浪潮的人才资金机制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金融何为》中推论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城市群——金融中心群——世界级科创枢纽”的发展路径目前行进到哪一步了?肖耿:目前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打牢了“大城市群”的根基,各个城市之间频繁而流畅的人口与要素交流将大湾区打造成日益紧密的城市群体系。在此基础上,香港、深圳、广州三大金融中心和东莞、佛山等制造业重镇,均在发挥金融造血的中心功能,为大湾区内众多的制造业和科创精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我们看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群,进而成为有望比肩甚至超过硅谷的世界级科创枢纽。尽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距离“国际金融中心群”和“世界级科创枢纽”的定位仍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已经走到金融中心群需要加速提升的关键时刻。《金融何为》封面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转型升级仍需努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在发展方向及都市圈规划上有哪些差距,哪些方面亟待突破?本力:在产业结构上,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不足7成,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均超过8成;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人才引进上,大湾区也同世界三大湾区具有一定距离。但是,如果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我们大湾区在制造业和产业链方面的发展水平已经比较突出,最大的掣肘还是在创新发展、金融发展上,尤其是金融支持科创发展的能力亟待重大突破。因此,同其余世界级湾区相比,大湾区在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转型升级方面仍需努力。:对比之后,有哪些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肖耿:对大湾区而言,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描述为:世界级城市群的资源在全球市场配置,资产在全球开放市场定价,风险在全球市场背景下管理,拥有全球领先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在公司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的地方,我想主要有三个,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以适应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二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开放度,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和企业,以增强其全球竞争力;三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抓住兼具多个世界一流湾区特征的多元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在“多样化红利”上的优势。打破广东与香港的产业发展堵点:在推进科技强国的发展之路上,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与特色?香港如何发挥自身的杠杆作用,推进科技强国?本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各具特色,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往往都可以形成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大湾区内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尤其是香港,拥有5所全球Top100的名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同时这个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可以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显示,由香港、深圳及广州的创新及科技业组成的广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在科技强国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腾讯、小米等科创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后获得了加速成长。香港的法治环境、国际连接提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和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广东作为国内制造业强省也是GDP大省,产业结构将如何与香港进行合作共赢?未来这种经验是否可以向全国范围铺开?肖耿:对于广东而言,香港的存在无疑提供了一个产业升级的良好动力源,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为广东的科创和出海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的支持。广东的产业资源与香港的科研资源和国际化物流体系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大湾区乃至整个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如今,广府为科创服务体系提供了充足资源。我们所提出的“跨境双总部”构想,就是为了打破广东与香港的产业发展堵点,同时“跨境双总部”也将为未来中国的科创出海、企业出海提供一个有力的构想。“跨境双总部”将帮助中国的内外循环融合和企业出海寻找一条金融资源畅通的制度想法。其他省份也可以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模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内地省份可以利用沿海地区的开放窗口,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dgghz.com.cn/keji/2868.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